沈佺期简介
-
沈佺期所在朝代:唐代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 杂歌谣辞。古歌
- 自昌乐郡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
- 题椰子树
- 回波乐
- 横吹曲辞。出塞
-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
- 伤王学士
- 凤箫曲(一作古意)
- 七夕
- 洛州萧司兵谒兄还赴洛成礼
- 兴庆池侍宴应制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
- 仙萼池亭侍宴应制
- 相和歌辞。凤笙曲
- 芳树(一作宋之问)
- 饯远
- 黄鹤
- 奉和洛阳玩雪应制
- 岳馆
- 龙池篇(唐享龙池乐章第三章)
-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 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
- 回波词
- 相和歌辞。长门怨
- 送乔随州侃
- 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
- 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
- 巫山高二首(一作宋之问诗)
- 饯唐郎中洛阳令
- 从幸香山寺应制
- 和韦舍人早朝
- 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
- 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
- 夜游
-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
- 送卢管记仙客北伐
- 入鬼门关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钓竿篇
- 相和歌辞。王昭君
- 送友人任括州
- 绍隆寺
- 初达驩州
- 和洛州康士曹庭芝望月有怀(一作康庭芝或宋之问诗)
- 折杨柳(一作宋之问诗)
- 和崔正谏登秋日早朝
- 李舍人山园送庞邵
-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
- 游少林寺
- 十三四时尝从巫峡过他日偶然有思
- 同狱者叹狱中无燕
- 则天门赦改年
- 喜赦
-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 扈从出长安应制
- 钓竿篇
- 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
- 登瀛州南城楼寄远
- 李员外秦援宅观妓
- 苑中遇雪应制
- 饯唐永昌(一作饯唐郎中洛阳令)
- 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
- 杂诗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
- 横吹曲辞。关山月
- 古镜
- 古歌
- 七夕曝衣篇
- 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
- 铜雀台(一作宋之问诗)
- 巫山高
-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 王昭君(一作宋之问诗)
- 牛女(一作宋之问诗)
-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
- 夜宿七盘岭
- 红楼院应制(一作僧广宣诗)
- 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
- 陪幸韦嗣立山庄
- 奉和圣制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
-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 送韦商州弼
- 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
- 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
- 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 哭道士刘无得
-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邙山
-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三章
- 琴曲歌辞。霹雳引
- 杂曲歌辞。古别离
- 别侍御严凝
- 夜泊越州逢北使
- 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
- 骢马
- 长门怨
- 陇头水
- 乐城白鹤寺
- 岭表逢寒食
- 咸阳览古
- 览镜
- 秦州薛都督挽词
-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 陪幸太平公主南庄诗(一作苏颋诗)
- 守岁应制
- 白莲花亭侍宴应制
- 寒食
-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
- 横吹曲辞。折杨柳
- 横吹曲辞。长安道
- 横吹曲辞。梅花落
- 相和歌辞。铜雀妓
- 长安道(一作宋之问诗)
- 凤笙曲
- 拟古别离
- 同工部李侍郎適访司马子微
- 过蜀龙门
- 入卫作
- 枉系二首
- 入少密溪
- 霹雳引
- 晦日浐水应制
- 三日梨园侍宴(一作梨园亭侍宴)
- 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
- 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
- 安乐公主移入新宅
-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 洛阳道
- 春闺(一本连后杂诗三首作杂诗四首)
- 寿阳王花烛(一作宋之问诗)
- 梅花落(一作宋之问诗)
- 紫骝马
- 上之回
- 被试出塞
- 杂诗三首(一本连前春闺作杂诗四首)
- 剪彩
- 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
- 答宁处州书(一作答宁处州报赦)
- 饯高唐州询
- 初达驩州
- 驩州南亭夜望
- 天官崔侍郎夫人卢氏挽歌
- 人日重宴大明宫赐彩缕人胜应制
- 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 初冬从幸汉故青门应制
- 昆明池侍宴应制
- 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
-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
- 酬杨给事兼见赠台中
- 塞北二首
- 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
- 移禁司刑
- 度安海入龙编
- 夜宴安乐公主宅
- 句
- 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
- 有所思(一作宋之问诗)
- 临高台
- 和杜麟台元志春情
- 被弹
- 幸白鹿观应制
- 关山月
- 早发平昌(一作昌平)岛
- 少游荆湘因有是题
- 章怀太子靖妃挽词
-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一作僧广宣诗)
-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
- 从崇山向越常
-
沉冤
作者:佚名
文学史对佺期公“又皆诌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这一说法与史实并不相符。《通鉴纪事本末》中670年到705年李唐王朝内部所发生的一切政事和宫庭之议,犹其是在武后当政和太平公主参政的30多年中,史事、政事、帏事所涉所记之人愈千,但直接提到沈佺期之处很少,只间接说过他与宋之问同为上元进士,同作协律郎和考功员外郎,同是当时著名宫庭诗人。宋因太平公主事受牵连,流放途中诏斩。至于结交张易之事更是只字未提,“又皆诌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一说何年何月出自谁人之口,已无考证。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公主、张易之案在当时是铁案,如佺期公真参与其事,睿宗时是不会平反的,因为此二人也是睿宗李旦的死敌。
但沈佺期在公元705年被流放灌州却是事实。为什么被流放了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两问于史可以不究,于沈氏族人,犹其是佺期公的后人,不考证清楚终是遗憾。作为佺期公之第49代孙,为族计,从公诗中也能找出一些沉冤不白的依据来。既然是考证,总还要有证据才能说明问题吧。 佺期公《被弹》一诗中首先就说“知人昔不易,举非贵易失。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这四句说得很明白,前两句是感叹语,大意是举人非贤,反受其诬。后两句是说他是被他曾经举荐的人弹劾和审讯的,而审讯他的人又不遵守当时法令,小人得势,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他。接下来是说“少以文作吏,手不曾开律。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意思是说初入官场时他是为皇帝做应制诗的,以专业为主,并不懂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无端获罪,不知所措。是一种遭到打击后的反思。造成佺期公真正获罪下狱流放的原因按文字考证和分析有三条。一是年轻、性耿、才高、宠久,遭人妒嫉。佺期公很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入了官场,为人耿介,不讲究为官之道,爱说直话得罪人,又因武皇时期经常跟侍皇亲国戚左右做诗,锋芒毕露,遭人妒忌。“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样的事在今天都是屡见不鲜的,何况是在封建社会正繁荣昌盛的时期呢。“盛时无大事,朝臣各猜肄”历史上是不足为怪的。二是在做给事中或尚书任上犯了“后官不反前官耻”的禁忌,树了对头。按佺期公诗中自述,他是一个性守安静,生活谨严的人,在做高官时不收门生,不结朋党,缺少做高官的底层基础,对前任做错的事不蛮不隐,该纠即纠,该翻就翻,有点一意孤行,“任直翻多毁,安身遂少徒”就是说的这些。有一点可以看出来的,他得宠时得罪的人太多了,以至于遭到弹劾后朝中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说话,大多数人落井下石,正于他在诗中所说的“万铄当众怒,千谤无片实。庶以白黑谗,显此泾渭质。
他可能犯了官场众厌。三是遭受了池鱼之殃,做了宫庭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值得一提的是,柬之政变、韦后干政、武则天卒这三件大事都是发生在神龙元年(705年)的1月、2月和11月,1月以后时年已82岁的则天武后就被迫移居洛阳上阳宫,她在长安的一批亲信旧臣遭到了全面的洗劫,佺期公也在洗劫之列。韦氏干政后,大肆捕杀武周人物,大“罪”者、证据确凿者多遭诏斩,余者下狱愈千之众。佺期公之所以未遭诏斩,是中宗下了一道圣旨对武周大臣不能滥杀,“圣旨垂明德,冤囚岂滥诛”是也;再就是因为所诬之人尚无确证。
综上所述,一、二原因只是表面现象,正真下狱的原因是第三个,那就是他所跟随的主脑人物(武皇)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是被逼退出的,新的权贵是不会放过旧时人物,何况韦氏又是一个报服心很强的恶毒女人,中宗在贬房州的路上曾跟韦氏有过承诺,一旦掌权,任韦氏参政议政,佺期公是武皇时期的宠臣,武皇对韦氏一向看不起,她俩虽然是婆媳关系,但主要的还是政敌关系,韦氏能放过武皇时的宠臣佺期公吗?显然不能。有人弹劾他有此劫,无人弹劾,他仍难逃此劫。
与佺期公同时受到牵连的家人有两个年幼的儿子和两个哥哥、三个弟弟。他在狱中受尽了折磨,经常遭到狱卒用刑,狱中环境很差,臭虱横行,三天不能吃上一餐饭,两个月没有梳头。时值盛夏,又得了疟疾,差一点被折磨死了。但是因沉冤不白,意有不甘,洗冤雪耻的决心支撑着他挺过来了。公元705年秋,他从长安出发,经四川、湖南、云南辗转了一年的时间,才到达贬地灌州(今越南北部),他在流放之地生活了五年,公元710年接到平反通知从灌州北上,711年到达长安就任新职,做了个闲官,他写的《回波辞》说得很清楚“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沈佺期的诗词、作品
相关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代诗人
- 「杜牧」
- 「李白」
- 「苏轼」
- 「杜甫」
- 「荀子」
- 「王维」
- 「李清照」
- 「白居易」
- 「李商隐」
- 「屈原」
- 「辛弃疾」
- 「孟浩然」
- 「陶渊明」
- 「曹操」
- 「王安石」
- 「苏洵」
- 「骆宾王」
- 「岑参」
- 「陆游」
- 「高适」
- 「贾岛」
- 「孟郊」
- 「李煜」
- 「秋瑾」
- 「曹丕」
- 「袁枚」
- 「刘邦」
- 「鲍照」
- 「韩愈」
- 「曹植」
- 「元稹」
- 「刘彻」
- 「孔融」
- 「苏辙」
- 「王勃」
- 「曾巩」
- 「王冕」
- 「王建」
- 「刘长卿」
- 「晏殊」
- 「唐寅」
- 「姜夔」
- 「秦观」
- 「柳永」
- 「解缙」
- 「李贺」
- 「杨慎」
- 「白朴」
- 「徐渭」
- 「纳兰性德」
- 「关汉卿」
- 「范成大」
- 「刘禹锡」
- 「马致远」
- 「徐祯卿」
- 「贺知章」
- 「欧阳修」
- 「柳宗元」
- 「顾炎武」
- 「苏曼殊」
- 「黄遵宪」
- 「龚自珍」
- 「谢灵运」
- 「武则天」
- 「黄庭坚」
- 「晏几道」
- 「杨万里」
- 「元好问」
- 「李世民」
- 「曾国藩」
- 「王昌龄」
- 「范仲淹」
- 「韦应物」
- 「温庭筠」
- 「钱谦益」
- 「陈子昂」
- 「文征明」
- 「祝允明」
- 「文天祥」
-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