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简介
-
司空图所在朝代:唐代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独望
- 休休亭
- 借居
- 有感
- 歌
- 偈
- 白菊杂书四首
- 华下
- 寺阁
- 乐府
- 乙丑人日
- 汴柳半枯因悲柳中隐
- 扇
-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
- 山鹊
- 诗品二十四则·纤秾
- 杂言(一作短歌行)
- 退栖
- 永夜
- 感时上卢相
- 长亭
- 重阳
- 乱后
- 春山
- 鹂
- 率题
- 涧户
- 梦中
- 涔阳渡
- 河湟有感
- 敷溪桥院有感
- 红茶花
- 移桃栽
- 忆中条
- 与都统参谋书有感
- 客中重九
- 浪淘沙
- 虞乡北原
- 光化踏青有感
- 长命缕
- 柏东
- 李居士
- 漫书
- 诗品二十四则·典雅
- 丁巳元日
- 五月九日
- 华下
- 上陌梯寺怀旧僧二首
- 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
- 寄考功王员外
- 重阳山居
-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 上元放二雉
- 偶题
- 闲步
- 春中
- 河上二首
- 早朝
- 秦关
- 渡江
- 避乱
- 乐府
- 乱前上卢相
- 有感
- 自gM乡北归
- 青龙师安上人
- 山中
- 有感二首
- 重阳阻雨
- 有赠
- 证因亭
- 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
- 武陵路
- 见后雁有感
- 偶题三首
- 漫题
- 石楠
- 华阴县楼
- 步虚
- 剑器
- 赠日东鉴禅师
- 洛中三首
- 寓笔
- 上方
- 纶阁有感
- 狂题十八首
- 游仙二首
- 漫书五首
- 丑年冬
- 白菊三首
- 歌者十二首
- 杏花
- 洛阳咏古(一作胡曾诗)
- 诗品二十四则。高古
-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 诗品二十四则。委曲
- 诗品二十四则。飘逸
- 诗品二十四则。流动
- 浙上重阳
- 重阳山居
- 南至日
- 庚子腊月五日
- 酒泉子·买得杏花
-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
- 寄永嘉崔道融
- 效陈拾遗子昂
- 秋思
- 早春
- 寄怀元秀上人
- 赠圆昉公(昉,蜀僧。僖宗幸蜀,昉坚免紫衣)
- 寄郑仁规
- 淅上(一作江淅上)
- 山中
- 寄赠诗僧秀公
-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 丁未岁归王官谷
- 华下
- 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
- 丁巳重阳
- 酬张芬赦后见寄(一作司空曙诗)
- 中秋
- 杂题
- 即事二首
- 华清宫
- 牛头寺
- 乱后三首
- 秋景
- 独坐
- 偶书五首
- 古乐府
- 漫书二首
- 岁尽二首
- 牡丹
- 漫题
- 榜下
- 偶作
- 淮西
- 闲夜二首
- 雨中
- 省试
- 九月八日
- 秋燕
- 商山二首
- 光启丁未别山
- 力疾马上走笔
- 莲峰前轩
- 暮春对柳二首
- 戊午三月晦二首
- 喜山鹊初归三首
- 戏题试衫
- 寄王赞学
- 新节
- 贺翰林侍郎二首
- 寄王十四舍人
- 偶诗五首
- 杂题二首
- 修史亭三首
- 少仪
- 题裴晋公华岳庙题名
-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 听雨(一作王建诗)
- 修史亭二首
- 杂题二首
- 冯燕歌(一作沈下贤诗)
- 寄薛起居
- 月下留丹灶
- 元日
- 诗品二十四则。雄浑
- 诗品二十四则。冲淡
-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 诗品二十四则。洗炼
- 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 诗品二十四则。自然
- 诗品二十四则。缜密
- 诗品二十四则。疏野
- 诗品二十四则。清奇
- 丙午岁旦
- 光启三年人日逢鹿
- 乙巳岁愚春秋四十九辞疾拜章将免左掖重阳独登上方
- 旅中重阳
- 塞上
- 下方
- 僧舍贻友
- 下方
- 华下送文浦
- 自诫
- 效陈拾遗子昂感遇二首
- 感时
- 赠信美寺岑上人
- 江行二首
- 长安赠王注
- 赠步寄李员外
- 陈疾
- 书怀
- 五十
- 新岁对写真
- 争名
- 漫题三首
- 退居漫题七首
- 即事九首
- 松滋渡二首
- 村西杏花二首
- 杂题九首
- 故乡杏花
- 寓居有感三首
- 送道者二首
- 南北史感遇十首
- 狂题二首
- 放龟二首
- 灯花三首
- 华下对菊
- 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 柳二首
- 南至四首
- 携仙箓九首
- 偶书五首
- 自河西归山二首
- 王官二首
- 重阳四首
- 白菊三首
- 杨柳枝二首
- 题休休亭(一作耐辱居士歌)
- 诗品二十四则。绮丽
- 诗品二十四则。豪放
- 诗品二十四则。精神
- 诗品二十四则。实境
- 诗品二十四则。悲慨
- 诗品二十四则。形容
- 诗品二十四则。超诣
- 诗品二十四则。旷达
- 句
- 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
-
生平
作者:佚名
仕宦
司空图做过唐朝的知制诰,中书舍人。出生于一个中等官吏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官至郎中。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受到王凝赞许,名声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召请他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当时卢携罢相,正居于洛阳,对他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来,卢携回朝复相,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司空图的弟弟有个奴仆叫段章,参加了黄巢起义,曾热情地向他宣传起义军的各种好处,劝他往迎起义军,他不肯,便回到故乡河中。后来他听说僖宗在凤翔,便入拜见,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又回到河中。从这时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本上是过着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隐退
司空图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丁未岁归王官谷》),“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当时王重荣兄弟镇守汉中,很仰慕他的名声,常多馈赠,他都拒绝不纳,后骗他作碑文,并赠绢数千匹,司空图就把绢堆放在虞乡市上,任众人取用。后来他定居在中条山王官谷的先人别墅,在这“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谓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坠,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宁处不出”的心志。殉唐
天复四年( 904年),朱全忠扶持朝政,迁都洛阳,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开平二年(908年),哀帝被弑,他绝食,呕血而卒,终年七十二岁。诗论成就
作者:佚名
诗论主张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与王驾评诗书》)。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题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狂题》 、《偶书》 、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二十四诗品》是他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其美学代表著作《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亦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在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因而此品首二句谓:“俯拾即是,不取之邻。”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诗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着意去搜寻,所以下二句接着说:“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俱道”,《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道,即指自然,若能与自然而俱化,则着手而成春,无须竭力去追求。中四句进一步发挥此意,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人力而产生。“真与不夺”之“真”,即指自然之真,与,同予,此二句谓自然赋予者不会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薄言情悟”二句中之“薄言”,为语助词,如《诗经》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庄子》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平衡运行。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李白《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
司空图艺术风格上体现了由阳刚、阴柔两种基本风格美所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风格美。《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许印芳在跋中也说“其教人为诗,门户甚宽,不拘一格”。然而《诗品》在艺术风格理论上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从一般地论述文学的语言风格转向研究文学的意境风格。唐代开始诗文分论,诗论中的风格论逐渐转向诗歌的意境风格,这在皎然的十九字风格论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品》则是纯粹的诗歌意境风格论。这就和刘勰有了很大的不同。诗论影响
《二十四诗品》影响深远。宋代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表示了向慕之忱。严羽《沧浪诗话》提倡兴趣、妙悟,与司空图主张韵味也是一脉相承的。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之说,更奉司空图、严羽的论说为准则。他在《香祖笔记》中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境亦绝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鬲津草堂诗集序》说:昔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有谓冲淡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淡不可。是三者,品之最上。论者或对其所取不满,如《四库全书总目》说,诗品: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王士祯但取其“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又取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语,以为诗家之极则,其实非图意也。王士祯对二十四诗品的撷取确有其片面性,但所取却不能不说是司空图诗论精神的重点所在。《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还有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郭麐的《词品》等。
司空图的诗词、作品
相关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代诗人
- 「杜牧」
- 「李白」
- 「苏轼」
- 「杜甫」
- 「荀子」
- 「王维」
- 「李清照」
- 「白居易」
- 「李商隐」
- 「屈原」
- 「辛弃疾」
- 「孟浩然」
- 「陶渊明」
- 「曹操」
- 「王安石」
- 「苏洵」
- 「骆宾王」
- 「岑参」
- 「陆游」
- 「高适」
- 「贾岛」
- 「孟郊」
- 「李煜」
- 「秋瑾」
- 「曹丕」
- 「袁枚」
- 「刘邦」
- 「鲍照」
- 「韩愈」
- 「曹植」
- 「元稹」
- 「刘彻」
- 「孔融」
- 「苏辙」
- 「王勃」
- 「曾巩」
- 「王冕」
- 「王建」
- 「刘长卿」
- 「晏殊」
- 「唐寅」
- 「姜夔」
- 「秦观」
- 「柳永」
- 「解缙」
- 「李贺」
- 「杨慎」
- 「白朴」
- 「徐渭」
- 「纳兰性德」
- 「关汉卿」
- 「范成大」
- 「刘禹锡」
- 「马致远」
- 「徐祯卿」
- 「贺知章」
- 「欧阳修」
- 「柳宗元」
- 「顾炎武」
- 「苏曼殊」
- 「黄遵宪」
- 「龚自珍」
- 「谢灵运」
- 「武则天」
- 「黄庭坚」
- 「晏几道」
- 「杨万里」
- 「元好问」
- 「李世民」
- 「曾国藩」
- 「王昌龄」
- 「范仲淹」
- 「韦应物」
- 「温庭筠」
- 「钱谦益」
- 「陈子昂」
- 「文征明」
- 「祝允明」
- 「文天祥」
-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