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古文网

薛令之简介

薛令之图片

  薛令之所在朝代:唐代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人,生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福建(时称建安郡)首位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的诗词、作品

相关资料

生平

作者:佚名

名号由来

  相传薛令之的出生,与一口井有关,这口井原来是没有名字的,相传在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的一天,一位妇人赶路口渴难耐,走到井前正想打水,只见井水渐涌而上,转眼工夫,井水就与井口持平。妇人见此情景备感新奇,就用手捧井水来喝,妇人觉得井水清冽可口,便一连喝了三口。

  回家之后没多久,妇人就怀孕了,次年中秋,妇人产下一名男婴。这名妇人,就是薛令之的母亲,这名男婴,就是薛令之。薛令之长成后,号明月先生便有此渊源。在薛令之及第后,村民们便把这口灵井取名为薛井,而相传,这口灵井在此后的千余年中再未出现过当日奇景。

少有才名

  高祖薛许,曾任隋户曹司理,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唐肃宗李亨追赠其为侍讲国公。令之少时家贫,聪明好学,极具诗才。曾在灵岩山腰筑草堂苦读,写有诗作《草堂吟》:“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仕途风波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辞官归隐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

肃宗恩赐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岭曰‘廉岭’”。

个人成就

作者:佚名

“屈轶草”与谏官薛令之

  被收录《全唐诗》的《唐明皇命吟屈轶草》一诗,为后世所流传,这也是薛令之在及第后,作为一名谏官、最展抱负时期的写照。

  在唐朝,中进士的人是不会马上获得官职的,能为官的多是经过历练,才能入朝为官。显然,从后世的记载中,我们看到,薛令之很快通过历练获得官职。薛令之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右庶子,是东宫僚属,官至四品。在薛令之及第的8年里,李唐王朝经历了6次宫廷政变。

  开元之初(713年),李隆基即位之初,从谏如流,薛令之颇得重用,被提升为左补阙。他庆幸自己遇到了明君,可以一展他少年时立下的志愿。据研究过唐制的专业人士称,在唐朝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均为谏臣。谏臣可以规谏皇帝、纠正朝政,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

  薛令之的诗写得很好,有一日,唐玄宗命其作一首“吟屈轶草”的诗,似乎有意在朝臣中倡导一种敢于谏诤的氛围。相传屈轶草是一种能指出奸佞的草,又名“指佞草”,其实就是谏官的象征。薛令之便以“屈轶草”的特性为诗眼,直抒胸意,表达了谏臣的忠诚、正直的品格。特别是诗中“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一句为后世所传颂。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皇帝的声音被视为草芥,臣子才是国家的珍宝。据有关学者称,这一句话其实是记载薛令之与唐玄宗关于“屈轶草”的对话,这足以体现当时唐玄宗从谏如流,薛令之备受重用,及君臣间融洽的氛围。

东宫题诗彰现一代廉臣

  除了“屈轶草”一诗外,薛令之的《自悼》一诗,也流传千古,成为清贫、廉洁人士的写照。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开元中期,薛令之已身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讲。此时的唐玄宗,已不再勤于纳谏,其实身为左补阙的薛令之谏路已绝。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李林甫为相,专权误国,朝野怨声载道,而太子李亨与李林甫不和。因此,东宫官员备受排挤。对于李林甫的作为,薛令之十分愤慨。

  有一次,薛令之在东宫墙上题诗,名为《自悼》。诗中写道,连苜蓿这种马吃的饲料,都把它当作蔬菜摆上桌。以表示对李林甫专权下东宫生活的不满。后世,有学者把此作为薛令之廉洁生活的写照。

  《资治通鉴》有载,唐玄宗一次偶入东宫,看到此诗大为不满,以为是在讽刺他,便很不愉快挥笔在诗旁写下了:“啄木嘴距长,凤凤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还“复题”四个字———“听自安者!”此后,薛令之对官场心灰意冷,借口有病,要求辞官返乡。

  薛令之两袖清风,“徒步”回乡。人们都难以想像,一个在朝为官30多年的人,竟然没有留任何金银珠宝。他把清廉、多才的名声留在了京城。

皇帝赐“廉”为村名

  两袖清风,归隐乡里的薛令之一贫如洗,他的生活十分窘困。

  据说,薛令之告老还乡后,唐玄宗有些后悔,在京城常打听薛令之的生活情况。当听说他家庭贫困时,便下诏让长溪县资助他。薛令之从来都是酌量领取,从来都不多拿。

  至德元年(756年)7月,唐肃宗即位之后,思念薛令之师生之谊,可薛令之已经去世。相传,薛令之去世时,家徒四壁,什么财产都没有。

  唐肃宗感念恩师的清廉,特敕封薛令之所居的村为“廉村”、溪为“廉溪”、岭为“廉岭”,以表彰他的一生清廉。从此一代廉臣薛令之的声名,便代代相传。他的故事,也随着他的声名,流传千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代诗人

古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