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简介
-
徐祯卿所在朝代:明代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
诗学思想
作者:佚名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诗学思想
作者:佚名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徐祯卿的诗词、作品
相关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代诗人
- 「杜牧」
- 「李白」
- 「苏轼」
- 「杜甫」
- 「荀子」
- 「王维」
- 「李清照」
- 「白居易」
- 「李商隐」
- 「屈原」
- 「辛弃疾」
- 「孟浩然」
- 「陶渊明」
- 「曹操」
- 「王安石」
- 「苏洵」
- 「骆宾王」
- 「岑参」
- 「陆游」
- 「高适」
- 「贾岛」
- 「孟郊」
- 「李煜」
- 「秋瑾」
- 「曹丕」
- 「袁枚」
- 「刘邦」
- 「鲍照」
- 「韩愈」
- 「曹植」
- 「元稹」
- 「刘彻」
- 「孔融」
- 「苏辙」
- 「王勃」
- 「曾巩」
- 「王冕」
- 「王建」
- 「刘长卿」
- 「晏殊」
- 「唐寅」
- 「姜夔」
- 「秦观」
- 「柳永」
- 「解缙」
- 「李贺」
- 「杨慎」
- 「白朴」
- 「徐渭」
- 「纳兰性德」
- 「关汉卿」
- 「范成大」
- 「刘禹锡」
- 「马致远」
- 「徐祯卿」
- 「贺知章」
- 「欧阳修」
- 「柳宗元」
- 「顾炎武」
- 「苏曼殊」
- 「黄遵宪」
- 「龚自珍」
- 「谢灵运」
- 「武则天」
- 「黄庭坚」
- 「晏几道」
- 「杨万里」
- 「元好问」
- 「李世民」
- 「曾国藩」
- 「王昌龄」
- 「范仲淹」
- 「韦应物」
- 「温庭筠」
- 「钱谦益」
- 「陈子昂」
- 「文征明」
- 「祝允明」
- 「文天祥」
-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