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简介
-
张说所在朝代:唐代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 邺都引
- 幽州夜饮
- 寄天台司马道士
-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 唐封泰山乐章。寿和
- 唐享太庙乐章。太和
- 唐享太庙乐章。福和
- 唐享太庙乐章。舒和
-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 答李伯鱼桐竹
- 岳阳早霁南楼
- 五君咏五首。魏齐公元忠
- 夜坐
- 咏瓢
- 城南亭作
- 皇帝降诞日集贤殿赐宴
- 游灉湖上寺
- 崔司业挽歌二首
- 侍宴隆庆池应制
- 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
- 将赴朔方军应制
- 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
- 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
- 岳州宴姚绍之
- 蜀道后期
- 元朝(一作幽州元日)
- 岭南送使二首
- 破陈乐词二首
-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
-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 襄阳路逢寒食
- 舞马词
- 杂曲歌辞。踏歌词
- 杂曲歌辞。苏摩遮
- 杂曲歌辞。舞马词
- 杂曲歌辞。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
-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六首
- 唐封泰山乐章。太和
- 唐封泰山乐章。肃和
- 唐封泰山乐章。雍和
- 唐封泰山乐章。寿和
- 唐封泰山乐章。舒和
- 唐封泰山乐章。凯和
-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
- 唐享太庙乐章。永和三首
- 唐享太庙乐章。肃和
- 唐享太庙乐章。雍和二首
- 唐享太庙乐章。文舞
- 唐享太庙乐章。光大舞
- 唐享太庙乐章。长发舞
- 唐享太庙乐章。大政舞
- 唐享太庙乐章。大成舞
- 唐享太庙乐章。大明舞
- 唐享太庙乐章。崇德舞
- 唐享太庙乐章。钧天舞
- 唐享太庙乐章。大和舞
- 唐享太庙乐章。景云舞
- 唐享太庙乐章。凯安三首
- 唐享太庙乐章。登歌
- 唐享太庙乐章。永和
- 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
- 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
- 奉和圣制行次成皋应制
- 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 奉和圣制义成校猎喜雪应制
- 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
- 四月十三日诏宴宁王亭子赋得好字
- 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
-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
- 夕宴房主簿舍
- 行从方秀川与刘评事文同宿
-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
-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 别平一师
- 送王光庭
- 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一作卢崇道诗)
- 赠崔公
- 赠赵公
- 赠赵侍御
- 寄姚司马
- 代书答姜七崔九
- 代书寄吉十一
- 代书寄薛四
- 过蜀道山
- 蜀路二首
- 再使蜀道
- 江路忆郡
- 过汉南城叹古坟
- 至尉氏
-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
- 巡边在河北作
- 入海二首
- 相州山池作
- 岳州作
- 岳州行郡竹篱
- 游洞庭湖湘
- 灉湖山寺
- 出湖寄赵冬曦
-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
- 和尹懋秋夜游灉湖
- 五君咏五首。苏许公瑰
- 五君咏五首。李赵公峤
- 五君咏五首。郭代公元振
- 五君咏五首。赵耿公彦昭
- 游龙山静胜寺
- 一柱观
-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
- 过怀王墓
- 闻雨
- 山夜闻钟
- 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
- 咏镜
- 杂诗四首
- 和张监游终南
- 古泉驿
- 河上公
-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
- 时乐鸟篇
- 安乐郡主花烛行
- 离会曲
- 同赵侍御乾湖作
- 巡边在河北作
- 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 送尹补阙元凯琴歌
- 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
- 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 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
- 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 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
- 侍宴武三思山第应制赋得风字
- 奉和圣制过宁王宅应制
-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应制
- 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
- 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 侍宴蘘荷亭应制
- 侍宴浐水赋得浓字
-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
- 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
-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应制
- 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
- 奉和圣制温泉言志应制
- 晦日诏宴永穆公主亭子赋得流字
-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 羽林恩召观御书王太尉碑
- 东都酺宴四首
- 道家四首奉敕撰
- 凤楼寻胜地
- 崔礼部园亭得深字
- 送郑大夫惟忠从公主入蕃
- 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
- 同贺八送兖公赴荆州
- 饯唐州高使君
- 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
- 同王仆射山亭饯岑广武羲得言字
- 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
- 送王尚一严嶷二侍御赴司马都督军
- 送李问政河北简兵
- 送薛植入京
- 相州前池别许郑二判官景先神力
- 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
- 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
- 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制许归侍
- 送岳州李十从军桂州
- 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
- 岳州别子均
- 端州别高六戬
- 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
- 南中别陈七李十
- 南中别王陵成崇
- 岭南送使
- 幽州别阴长河行先
- 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
- 和朱使欣二首
- 过庾信宅
-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
- 南中赠高六戬
- 岳州山城
- 和尹懋秋夜游灉湖
- 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
- 晦日
-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 翻著葛巾呈赵尹
- 戏题草树
- 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
- 和魏仆射还乡
- 和张监观赦
- 下江南向夔州
- 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 湘州北亭
- 荆州亭入朝
- 岳州守岁
- 咏尘
- 阙题
- 深渡驿
- 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 节义太子杨妃挽歌二首
- 韦谯公挽歌二首
- 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
- 崔尚书挽词
- 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 李工部挽歌三首
- 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
- 徐高御挽歌
-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 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一作瞩目应令,一作明皇诗)
- 扈从温泉宫献诗
- 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
- 先天应令
-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
- 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
- 灉湖山寺
- 幽州新岁作
-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 奉和圣制赐崔日知往潞州应制
-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 奉和圣制花萼楼下宴应制
-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
-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应制
-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 奉和圣制幸凤汤泉应制
- 恩赐乐游园宴
- 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
- 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 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
- 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 奉和御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应制
- 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
- 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
- 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 玄武门侍射
- 扈从南出雀鼠谷
-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 东都酺宴
- 奉酬韦祭酒嗣立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呈诸留守之作
- 奉酬韦祭酒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庄见贻之作
-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
- 同刘给事城南宴集
- 温泉冯刘二监客舍观妓
- 寄许八
- 送苏合宫颋
- 送乔安邑备
- 石门别杨六钦望
- 南中送北使二首
- 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
- 送宋休远之蜀任
- 岳州别梁六入朝
- 相州冬日早衙
- 岳州西城
- 岳州观竞渡
- 对酒行巴陵作
-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
- 岳州作
- 游洞庭湖
- 巴丘春作
- 岳州夜坐
- 别灉湖
- 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
- 清远江峡山寺
- 春雨早雷
- 闻雨
- 赦归在道中作
- 喜度岭
- 奉萧令嵩酒并诗(已下三首,俱赐宴东堂作)
- 奉宇文黄门融酒
- 奉裴中书光庭酒
- 清夜酌
- 醉中作
- 送梁知微渡海东
- 寄刘道士舄
- 书香能和尚塔
- 被使在蜀
- 正朝摘梅
- 广州江中作
- 江中诵经
- 江中遇黄领子刘隆
- 钦州守岁
- 岳州守岁二首
- 耗磨日饮二首
- 又(一本此首同前第一首为二首)
-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 岳州看黄叶
- 伤妓人董氏四首
- 三月闺怨
- 舞马词六首
-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 桃花园马上应制
-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 苏摩遮五首(亿岁乐)
- 同赵侍御望归舟
-
生平
作者:佚名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职卑微,仅为洪洞县丞。张说为文运思精密,年轻时很有造诣。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策试贤良方正,亲临洛阳城南门主考,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武则天以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张说遂屈居为乙等,授任太子校书,迁左补阙。
长安初年(701年),诏令张说与徐坚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此事。昌宗不学无术,只是广引文词之士,高谈阔论,“历年未能下笔”。唯张说与徐坚“构意撰录,以《文思博要》为本,更加《姓氏》、《亲族》二部,渐有条流”。书修成后,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又擢任凤阁舍人。
长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宠张昌宗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与人私议“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称此是谋反,并胁迫张说作证,张说应允了。当上廷作证时,再次威胁他,张说却慷慨陈词,对女皇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张昌宗阴谋败露后,又气急败坏地反诬称张说与魏元忠同谋反。张说又据理反驳,最后并说:“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张说理正词严,揭露了张昌宗的非法行为,保护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则天却不分是非曲直,反认为张说是“反复小人”,再次鞫审,最后竟被无辜流放于岭外。
唐中宗复位后,张说入为兵部员外郎,后转工部侍郎。景龙年间(707年—709年),遇母丧离职,服丧未满,中宗欲起复授黄门侍郎,当时“风教颓紊,多以起复为荣”,张说却推辞不受,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服丧期满,复授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迁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这年秋天,谯王李重福潜入东都,欲谋夺皇位。兵败后,东都留守捕获了其党羽数百人,审讯多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获了谯王的主谋张灵均、郑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张说办事干练,深受睿宗的嘉奖,称赞他说:“知卿按此狱,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岂能如此?”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这时,李隆基尚居东宫为太子,张说为侍读,备受亲近礼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结朝臣,朋比为奸,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这年二月,唐睿宗曾对待臣说:“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侍臣们明白,此事显然是旨在离间挑拨父子关系,以动摇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张说则直言不讳地说:“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睿宗听后十分高兴,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监国。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虽然退居为太上皇,但仍控制着朝政大权。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权势继续干预政事,变本加厉地谋害玄宗。她恨张说不趋附自己,便奏请睿宗,将他贬为尚书左丞,并出为东都留守。张说洞知太平公主之党暗中怀有异谋,遂遣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之党。故史称“张说独排太平之党,请太子监国,平定祸乱,迄为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谋乱之后,玄宗即召张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张说因与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玄宗不予理睬。接着,张说又使殿中监姜皎向玄宗建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张说的计谋,不顾一再阻挠,仍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张说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诚意。姚崇告发此事,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张说被贬不久,又因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苏颋擢任宰相,张说与其父苏瑰为故交,撰《五君咏》献苏颋,其中一则是记苏瓖事。苏颋读后很感动,上奏称张说为“忠贞謇谔,尝勤劳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遐方”。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迁任荆州长史。不久又迁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开元十年(722年),诏命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视边防,处置兵马。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进为中书令。开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张说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笔写药方赐予他。由于医治无效,这年十二月病卒。时年六十四岁。赠太师,谥曰文贞,玄宗还亲自为张说撰神道碑文。
故事:不做伪证
作者:佚名
张说入朝为官时,武则天的两个内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权倾朝野,多为不法。满朝官员中只有出名的硬汉宰相魏元忠不怕他们的淫威。张氏兄弟对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计想把魏元忠除掉。他们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则天一听就火了,把魏元忠打进了牢监,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昌宗他们两人当面揭发。
张昌宗恐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张说,要张说作伪证,并且许诺说,只要张说答应,将来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说什么也不承认有这回事。两人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 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起来说:“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因此,张说在朝廷大臣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张说的诗词、作品
相关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代诗人
- 「杜牧」
- 「李白」
- 「苏轼」
- 「杜甫」
- 「荀子」
- 「王维」
- 「李清照」
- 「白居易」
- 「李商隐」
- 「屈原」
- 「辛弃疾」
- 「孟浩然」
- 「陶渊明」
- 「曹操」
- 「王安石」
- 「苏洵」
- 「骆宾王」
- 「岑参」
- 「陆游」
- 「高适」
- 「贾岛」
- 「孟郊」
- 「李煜」
- 「秋瑾」
- 「曹丕」
- 「袁枚」
- 「刘邦」
- 「鲍照」
- 「韩愈」
- 「曹植」
- 「元稹」
- 「刘彻」
- 「孔融」
- 「苏辙」
- 「王勃」
- 「曾巩」
- 「王冕」
- 「王建」
- 「刘长卿」
- 「晏殊」
- 「唐寅」
- 「姜夔」
- 「秦观」
- 「柳永」
- 「解缙」
- 「李贺」
- 「杨慎」
- 「白朴」
- 「徐渭」
- 「纳兰性德」
- 「关汉卿」
- 「范成大」
- 「刘禹锡」
- 「马致远」
- 「徐祯卿」
- 「贺知章」
- 「欧阳修」
- 「柳宗元」
- 「顾炎武」
- 「苏曼殊」
- 「黄遵宪」
- 「龚自珍」
- 「谢灵运」
- 「武则天」
- 「黄庭坚」
- 「晏几道」
- 「杨万里」
- 「元好问」
- 「李世民」
- 「曾国藩」
- 「王昌龄」
- 「范仲淹」
- 「韦应物」
- 「温庭筠」
- 「钱谦益」
- 「陈子昂」
- 「文征明」
- 「祝允明」
- 「文天祥」
-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