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疏
-
..[ 积] 胜疏,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 故虚之,径故径] 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 徐故徐之,众敌众] 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盈虚[ 相为变,径行相为] 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 为变,佚劳相] 为变。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虚相[ 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 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 故可徐,众故可寡,件故可劳] 。..
上一篇:五度九夺 下一篇:奇正 -
作者:佚名
说到矛盾问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毛主席的名著《矛盾论》,可说是毛主席对矛盾问题论得最透彻的一篇文章,现已成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问题,毛主席指出,矛盾存在于宇宙的万事万物之中,旧的矛盾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永远不变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又有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等等。从这些论点可以看出,孙膑《积疏》一文中许多原理都和毛主席的论述相通,只不过孙膑论述的仅是军事方面的矛盾,毛主席论述的则是普遍规律。当然,从论述的深刻、透彻、严密、系统等方面来说,孙膑也不能和毛主席相提并论。这里只是说,孙膑论述的仅是较为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不过,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战争,便可产生巨大的效果。因为有了这种观点,便能客观准确地去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把握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能动地去处理敌我双方的种种矛盾,例如敌强我弱时也可将其转化为我强敌弱,敌快我慢时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快敌慢等等,总之,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促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在中国有一部电影可说是老幼皆知,这便是《地雷战》。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日本鬼子是现代化装备,而我军武器装备和人数都不如敌军,至于我抗日民兵,连三八大盖都没有,更无法和敌军相比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极差的八路军小分队和民兵,将强大的敌军打得那样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落荒而逃。这是由于抗日军民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成功地促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敌军本来是气势汹汹地来扫荡的,想要一下子把抗日军民消灭掉,可是八路军和民兵布下的地雷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日本鬼子只能在进村的大路上画满圆圈,在那里艰难地纵跳,比老牛爬行还慢,还不时挨炸。这一招成功地使日本鬼子由快变慢,为抗日军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转移群众,一方面更机动地打击敌军。敌军见正面走不通,便转到后山偷袭,结果又被游击小组用飞行雷炸得晕头转向,前进不得。抗日军民用神妙莫测的各种地雷阻滞和杀伤敌军,弄得敌军心惊胆颤,而后再向日本鬼子发起攻击,敌军当然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水浒传》是我国的历史名著,其中也不乏战胜强敌的战例。当官兵几次围剿失败后,宋朝廷又派出了呼延灼领兵前去进剿,两军初战,呼延灼的先锋之一彭玘便被捉上梁山,呼延灼后退20 里下寨。他善用连环马,当夜便传令众军,把三千匹马摆成一排,每30 匹马算一连,用铁环连锁,战马都有铁甲保护,箭射不进,枪扎不进,刀砍不入;骑兵披着铠甲,戴着只露双眼的头盔。三千匹战马分成一百队锁好,作战时分三面冲向敌军。第二天两军交锋,猛听一声炮响,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便三面冲向宋江指挥的梁山军,两边的铁骑用弓箭乱射,一队一队全用长枪冲锋而来。宋江一见大惊,忙叫众军放箭,然而,哪里抵挡得住。那些铁甲连环马一齐跑开,横冲真撞,刀枪不入,根本不容梁山军施展。梁山军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后逃。宋江慌忙上船,才算得保安全,又令水军接应各头领和军兵上船,虽然军兵折损一半,众头领总算安全,仅六人中箭受伤。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吴用劝慰一番,晁盖下令坚守不出。呼延灼大胜回寨,庆贺一番、派人向朝廷报捷。高太尉派天使来慰问嘉奖,呼延灼又乘机要求派“轰天雷”神炮手凌振前来破寨。凌振来后便部署放炮,宋江更是焦急。还是智多星吴用有办法,施了一计,便将凌振捉上梁山,将其收降入寨。但是,仍然没有破铁甲连环马的办法,众头领仍是愁眉不展。一天,众头领在聚义厅饮酒时,金钱豹子汤隆起身说:“小人不才,愿献一计,除非用这种军器和我的一个哥哥,便无人能破这连环马了。”吴用连忙问:“贤弟,你快说用什么军器?你的哥哥是谁?”汤隆这才不慌不忙地叉手上前说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我家祖传打造军器,我已画出图样,若要打造,现在便可动手。但是,只有我那个姑舅哥哥徐宁会钩镰枪法,那是他家祖传,不教外人。”众人商议一番,便由汤隆去东京骗金枪手徐宁上山。徐宁入伙之后,不到半个月,训练出六七百名钩镰枪手,宋江大喜,便准备破敌。决战前一天夜里三更,先把钩镰枪手渡过去分头埋伏好。四更时再渡过去10 队步兵,而凌振则带人在高处架上风火炮。徐宁和汤隆各自拿着号带过水泊去准备指挥。到黎明时分,宋江指挥中军人马,隔着梁山水泊,擂动战鼓,摇旗呐喊。呼延灼正在军帐内,听见报告,便让先锋韩滔先出动察看,他自己披挂整齐,手执双鞭,带领铁甲连环马队,杀奔梁山。见梁山军兵只是隔水呐喊,呼延的便把马队一字摆开。先锋韩滔上前说:“正南面有一支步乓,不知有多少贼兵。”呼延灼说:“甭管他多少人,你只管把连环马冲过去就是了。”韩滔便带领五百连环马军向南冲去。这时,又看见西南、东南各有一队军兵,在摇旗呐喊。韩滔不明敌情,又回马去向呼延灼报告。呼延灼说:“这些家伙长时间不敢出来厮杀,必定有计谋。”说话间,只听北边一声炮响,回头一望,只见北边又拥起三队旗号。呼延灼说:“这一定是贼人的奸计。我和你一人带一半人马,你去杀南边的贼兵,我去杀北边的人马。”正要分兵出动,只见西边又出现了四队人马。呼延灼顿时慌了神儿。又听正北方连珠炮响,那是一门母炮连着49 门子炮的子母炮,炮声响处,风声大作。呼延灼的军兵一见这等声势,不战己自乱了。呼延灼急忙和韩滔各自领兵四下冲杀。但梁山的10 队步兵却不正面接战,官兵冲来他们便退,官兵一退,他们又进。呼延灼看了勃然大怒,便不管不顾,领连环马军,往北边直冲过去。梁山军兵见官军冲来,全都往芦苇丛中四散而走。呼延灼催连环马队急冲而来,停不下来,也便冲进芦苇丛中。只听芦苇丛中胡哨声响,早已埋伏在里面的钩镰枪手,一齐伸枪钩去,先钩倒两边的马脚,中间的铁甲马便咆哮起来。梁山埋伏的挠钩手便钩下官兵官士,将其一个个捆绑起来。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连忙勒马跑向南边去赶韩滔。这时,背后风火炮从天而降,轰得官军大乱,那些连环铁甲马受惊之后,四处乱跑,冲入芦苇丛中,全被梁山军活捉了。呼延灼和韩滔知道中计,便纵马去四面收拾损失殆尽的马军。结果遭到四处拦截。呼延灼和韩滔被杀得人困马乏,心惊胆颤,死命逃跑而去。梁山好汉能战胜铁甲连环马,就在于抓住了敌军要害,做好了转化工作。铁甲连环马队的优势在于人马都有铁甲保护,成队冲锋,气势非凡,又刀枪箭不入,凭常规武器和战法确实很难对付。这种马队的薄弱环节只有人眼和马蹄,射中人眼臼然极难,刺砍马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马队一百匹相连,集团冲锋,伏在地面刺砍,只会被踏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任何矛盾都有解决办法。连环铁甲马的克星便是钩镰枪,这种枪能刺能钩,又有长把,正好对付马蹄。吴用又巧妙部署,对马队四处追杀,让其疲于奔命,阵势大乱,以便将其引入钩镰枪手埋伏的芦苇丛中。钩镰枪手用手中武器钩刺两边马蹄,办法高明。梁山头领既找到了连环铁甲马的克星,又能巧妙部署,充分发挥钩镰枪的作用。所以能一举战胜似乎无法战胜的铁甲连环马。这一战例,对人们很有启发。唐高宗时,西突厥曾经叛唐,并屡屡侵犯邻国,高宗派裴行俭为使臣,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出使西域,伺机平定突厥。裴行俭一行到达西州,正当盛夏时节,裴行俭便放出空气,说是待秋凉再进军。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也害怕唐军袭击,派出细作侦察唐军动向。当细作回报裴行俭一行要待秋凉时才继续进军时,阿史那都支很高兴,便放心地寻欢作乐,消遣时光。这时,裴行俭召集四镇辖区的众酋长,对他们说“我一生最喜欢打猎,现在正好趁着空闲,去打一趟猎。请问,你们谁愿同我一起去?”那西域各族人都以游牧为生,听说要去打猎,众酋长子弟无人不高兴,都愿跟随前去,裴行俭又说:“你们既然愿和我一同前去,那就得受我约束,听我指挥。”众人齐声答应。裴行俭便选出一万人,编组成队伍,命令他们加速前进,不许回头张望。前进到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营帐附近时,派出人员夫向阿史那都支问安。阿史那都支突然见到唐朝使者来到,大吃一惊。但后来见来使说话很平和,并没有对他有什么指责,他便以为裴行俭不会责难他了,于是就带领五百多名本族子弟,去拜见裴行俭。裴行俭表面装出欢迎的样子,暗中却设下了埋伏,等阿史那都支进入营帐,裴行俭一声号令,伏兵一齐冲出,一下子就把阿史那都支抓了起来,其余的五百多人也随即就擒,无一漏网。呵史那都支另有一名统帅叫遮匐,还在西部边境守卫。裴行俭又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迅速掩杀过去,遮匐猝不及防,也只好束手就擒了。裴行俭一举捉住两名敌酋,大功告成。裴行俭轻易成功就在于他的机变,他先放出空气,让敌酋由高度戒备转为麻痹松懈;接着又以狩猎为名,把各族酋长子弟组成了一支队伍,这既便于继续麻痹敌人,又从无到有组建成了一支军队,在人数上一下子由没有带一兵一卒而转化为拥有完全听从指挥的万人大军;到了敌酋营帐附近,派出使者问安,使得敌酋深信不疑,从而一举成擒;最后又快速突袭,擒获另一敌酋。裴行俭的成功正是凭他的机变巧妙地实现了转化,因而不损一兵一卒,兵不血刃便平定了西突厥。裴行俭的机变,还有一次突出表现。当北面的东突厥又叛唐时,唐将萧嗣业屡战屡胜,因而产生骄傲情绪,放松警惕,被突厥兵借连绵雨雪天突然袭击大营,受了惨重损失。高宗特别任命裴行俭力行军大总管,带领丰州都督程务挺和幽州都督李文,统兵30 万,杀奔东突厥的巢穴朔州,到了朔州,裴行俭对部将说:“对待自己的将士必须诚恳,而对待敌人则‘兵不厌诈’。前不久,萧嗣业有勇无谋,所以遭受失败。我怎能蹈他的覆辙呢?”于是伪装了三百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五名壮士,一律手侍短刀强弩;而护送“粮车”的却是几百名老弱残兵。“粮车”慢慢前进。另外有几干名精兵,在粮车前方路旁险要处埋伏着,随时可以接应这数百辆“粮车”。突厥骑兵登上高处了望,见唐军的“粮车”来到,非常高兴,快速冲上前去抢夺,护送“粮车”的老弱残兵见敌骑冲来,立即散开逃走,任凭敌骑抢走“粮车”,突厥骑兵轻而易举地夺得“粮车”,个个喜出望外,跳下马来,让马匹去饮水吃草,军兵们便去车上取粮。车中隐藏的壮士突然杀出,挥动短刀一阵乱砍,突厥骑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便送了命。其余的突厥兵便拼命逃跑,又被埋伏在路旁的唐军几乎全部杀死。从此以后,突厥兵看见唐军往来的粮车,再也不敢接近了。唐军胜了一阵,前进到单于府北宿营。当时己是傍晚,众军在营帐四周掘好了堑壕。裴行俭左右巡视之后,忙令众将士把营帐移到高岗上去。众将说,安营已毕,不该再移动。裴行俭说:“你们到明天就会明白了。现在只管快快移营为妙!”众将士不敢违命,迅即移营。当天夜里,暴风骤雨突然降临,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到了黎明,众将士向下看,只见原来的营地,水深已达一丈有余,众人无不惊服裴总管。入帐一问缘由,只听裴行俭笑着说:“你们今后只管听我的命令就行了,不必多问缘由了!”雨停水退后,裴行俭下令急行军。到了黑山,突厥首领领兵前来接战。裴行俭下令筑垒固守,任凭敌骑前来冲阵,只许守,不许攻。直到敌军气馁,裴行俭这才下令,命令程李二将为左右翼,他自领中军,打开营门,冲了出去,三面包围,犹如天罗地网一般,把敌军罩住了。敌军头领奉职中箭被擒,另一敌酋泥熟匐还想逃脱,裴行俭大声呼喊:“活捉泥熟匐的,赏万两黄金!杀死泥熟目的,赏千两黄金!无论我军还是敌军,一样奖赏!”那些突厥兵正苦于无法脱身,忽然听见这道军令,便立即倒戈,把泥熟匐刺死,割下首级去请降,裴行俭决不失信,当即把一千两黄金发给敌兵,井用降兵为前导,直捣敌巢,突厥头领闻讯,吓得魂飞魄散,哪还敢抵抗,飞骑逃入狼山去了。裴行俭北伐平定东突厥,表明他深悟用兵之道,正如孙膑所说,“该集中就集中,该分散就分散”,“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按用兵需要,机动灵活指挥。裴行俭的用兵事例证明,孙瞑的论述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知识。 -
作者:佚名
说到矛盾问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毛主席的名著《矛盾论》,可说是毛主席对矛盾问题论得最透彻的一篇文章,现已成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问题,毛主席指出,矛盾存在于宇宙的万事万物之中,旧的矛盾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永远不变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又有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等等。从这些论点可以看出,孙膑《积疏》一文中许多原理都和毛主席的论述相通,只不过孙膑论述的仅是军事方面的矛盾,毛主席论述的则是普遍规律。当然,从论述的深刻、透彻、严密、系统等方面来说,孙膑也不能和毛主席相提并论。这里只是说,孙膑论述的仅是较为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不过,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战争,便可产生巨大的效果。因为有了这种观点,便能客观准确地去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把握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能动地去处理敌我双方的种种矛盾,例如敌强我弱时也可将其转化为我强敌弱,敌快我慢时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快敌慢等等,总之,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促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在中国有一部电影可说是老幼皆知,这便是《地雷战》。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日本鬼子是现代化装备,而我军武器装备和人数都不如敌军,至于我抗日民兵,连三八大盖都没有,更无法和敌军相比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极差的八路军小分队和民兵,将强大的敌军打得那样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落荒而逃。这是由于抗日军民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成功地促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敌军本来是气势汹汹地来扫荡的,想要一下子把抗日军民消灭掉,可是八路军和民兵布下的地雷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日本鬼子只能在进村的大路上画满圆圈,在那里艰难地纵跳,比老牛爬行还慢,还不时挨炸。这一招成功地使日本鬼子由快变慢,为抗日军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转移群众,一方面更机动地打击敌军。敌军见正面走不通,便转到后山偷袭,结果又被游击小组用飞行雷炸得晕头转向,前进不得。抗日军民用神妙莫测的各种地雷阻滞和杀伤敌军,弄得敌军心惊胆颤,而后再向日本鬼子发起攻击,敌军当然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水浒传》是我国的历史名著,其中也不乏战胜强敌的战例。当官兵几次围剿失败后,宋朝廷又派出了呼延灼领兵前去进剿,两军初战,呼延灼的先锋之一彭玘便被捉上梁山,呼延灼后退20 里下寨。他善用连环马,当夜便传令众军,把三千匹马摆成一排,每30 匹马算一连,用铁环连锁,战马都有铁甲保护,箭射不进,枪扎不进,刀砍不入;骑兵披着铠甲,戴着只露双眼的头盔。三千匹战马分成一百队锁好,作战时分三面冲向敌军。第二天两军交锋,猛听一声炮响,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便三面冲向宋江指挥的梁山军,两边的铁骑用弓箭乱射,一队一队全用长枪冲锋而来。宋江一见大惊,忙叫众军放箭,然而,哪里抵挡得住。那些铁甲连环马一齐跑开,横冲真撞,刀枪不入,根本不容梁山军施展。梁山军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后逃。宋江慌忙上船,才算得保安全,又令水军接应各头领和军兵上船,虽然军兵折损一半,众头领总算安全,仅六人中箭受伤。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吴用劝慰一番,晁盖下令坚守不出。呼延灼大胜回寨,庆贺一番、派人向朝廷报捷。高太尉派天使来慰问嘉奖,呼延灼又乘机要求派“轰天雷”神炮手凌振前来破寨。凌振来后便部署放炮,宋江更是焦急。还是智多星吴用有办法,施了一计,便将凌振捉上梁山,将其收降入寨。但是,仍然没有破铁甲连环马的办法,众头领仍是愁眉不展。一天,众头领在聚义厅饮酒时,金钱豹子汤隆起身说:“小人不才,愿献一计,除非用这种军器和我的一个哥哥,便无人能破这连环马了。”吴用连忙问:“贤弟,你快说用什么军器?你的哥哥是谁?”汤隆这才不慌不忙地叉手上前说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我家祖传打造军器,我已画出图样,若要打造,现在便可动手。但是,只有我那个姑舅哥哥徐宁会钩镰枪法,那是他家祖传,不教外人。”众人商议一番,便由汤隆去东京骗金枪手徐宁上山。徐宁入伙之后,不到半个月,训练出六七百名钩镰枪手,宋江大喜,便准备破敌。决战前一天夜里三更,先把钩镰枪手渡过去分头埋伏好。四更时再渡过去10 队步兵,而凌振则带人在高处架上风火炮。徐宁和汤隆各自拿着号带过水泊去准备指挥。到黎明时分,宋江指挥中军人马,隔着梁山水泊,擂动战鼓,摇旗呐喊。呼延灼正在军帐内,听见报告,便让先锋韩滔先出动察看,他自己披挂整齐,手执双鞭,带领铁甲连环马队,杀奔梁山。见梁山军兵只是隔水呐喊,呼延的便把马队一字摆开。先锋韩滔上前说:“正南面有一支步乓,不知有多少贼兵。”呼延灼说:“甭管他多少人,你只管把连环马冲过去就是了。”韩滔便带领五百连环马军向南冲去。这时,又看见西南、东南各有一队军兵,在摇旗呐喊。韩滔不明敌情,又回马去向呼延灼报告。呼延灼说:“这些家伙长时间不敢出来厮杀,必定有计谋。”说话间,只听北边一声炮响,回头一望,只见北边又拥起三队旗号。呼延灼说:“这一定是贼人的奸计。我和你一人带一半人马,你去杀南边的贼兵,我去杀北边的人马。”正要分兵出动,只见西边又出现了四队人马。呼延灼顿时慌了神儿。又听正北方连珠炮响,那是一门母炮连着49 门子炮的子母炮,炮声响处,风声大作。呼延灼的军兵一见这等声势,不战己自乱了。呼延灼急忙和韩滔各自领兵四下冲杀。但梁山的10 队步兵却不正面接战,官兵冲来他们便退,官兵一退,他们又进。呼延灼看了勃然大怒,便不管不顾,领连环马军,往北边直冲过去。梁山军兵见官军冲来,全都往芦苇丛中四散而走。呼延灼催连环马队急冲而来,停不下来,也便冲进芦苇丛中。只听芦苇丛中胡哨声响,早已埋伏在里面的钩镰枪手,一齐伸枪钩去,先钩倒两边的马脚,中间的铁甲马便咆哮起来。梁山埋伏的挠钩手便钩下官兵官士,将其一个个捆绑起来。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连忙勒马跑向南边去赶韩滔。这时,背后风火炮从天而降,轰得官军大乱,那些连环铁甲马受惊之后,四处乱跑,冲入芦苇丛中,全被梁山军活捉了。呼延灼和韩滔知道中计,便纵马去四面收拾损失殆尽的马军。结果遭到四处拦截。呼延灼和韩滔被杀得人困马乏,心惊胆颤,死命逃跑而去。梁山好汉能战胜铁甲连环马,就在于抓住了敌军要害,做好了转化工作。铁甲连环马队的优势在于人马都有铁甲保护,成队冲锋,气势非凡,又刀枪箭不入,凭常规武器和战法确实很难对付。这种马队的薄弱环节只有人眼和马蹄,射中人眼臼然极难,刺砍马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马队一百匹相连,集团冲锋,伏在地面刺砍,只会被踏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任何矛盾都有解决办法。连环铁甲马的克星便是钩镰枪,这种枪能刺能钩,又有长把,正好对付马蹄。吴用又巧妙部署,对马队四处追杀,让其疲于奔命,阵势大乱,以便将其引入钩镰枪手埋伏的芦苇丛中。钩镰枪手用手中武器钩刺两边马蹄,办法高明。梁山头领既找到了连环铁甲马的克星,又能巧妙部署,充分发挥钩镰枪的作用。所以能一举战胜似乎无法战胜的铁甲连环马。这一战例,对人们很有启发。唐高宗时,西突厥曾经叛唐,并屡屡侵犯邻国,高宗派裴行俭为使臣,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出使西域,伺机平定突厥。裴行俭一行到达西州,正当盛夏时节,裴行俭便放出空气,说是待秋凉再进军。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也害怕唐军袭击,派出细作侦察唐军动向。当细作回报裴行俭一行要待秋凉时才继续进军时,阿史那都支很高兴,便放心地寻欢作乐,消遣时光。这时,裴行俭召集四镇辖区的众酋长,对他们说“我一生最喜欢打猎,现在正好趁着空闲,去打一趟猎。请问,你们谁愿同我一起去?”那西域各族人都以游牧为生,听说要去打猎,众酋长子弟无人不高兴,都愿跟随前去,裴行俭又说:“你们既然愿和我一同前去,那就得受我约束,听我指挥。”众人齐声答应。裴行俭便选出一万人,编组成队伍,命令他们加速前进,不许回头张望。前进到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营帐附近时,派出人员夫向阿史那都支问安。阿史那都支突然见到唐朝使者来到,大吃一惊。但后来见来使说话很平和,并没有对他有什么指责,他便以为裴行俭不会责难他了,于是就带领五百多名本族子弟,去拜见裴行俭。裴行俭表面装出欢迎的样子,暗中却设下了埋伏,等阿史那都支进入营帐,裴行俭一声号令,伏兵一齐冲出,一下子就把阿史那都支抓了起来,其余的五百多人也随即就擒,无一漏网。呵史那都支另有一名统帅叫遮匐,还在西部边境守卫。裴行俭又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迅速掩杀过去,遮匐猝不及防,也只好束手就擒了。裴行俭一举捉住两名敌酋,大功告成。裴行俭轻易成功就在于他的机变,他先放出空气,让敌酋由高度戒备转为麻痹松懈;接着又以狩猎为名,把各族酋长子弟组成了一支队伍,这既便于继续麻痹敌人,又从无到有组建成了一支军队,在人数上一下子由没有带一兵一卒而转化为拥有完全听从指挥的万人大军;到了敌酋营帐附近,派出使者问安,使得敌酋深信不疑,从而一举成擒;最后又快速突袭,擒获另一敌酋。裴行俭的成功正是凭他的机变巧妙地实现了转化,因而不损一兵一卒,兵不血刃便平定了西突厥。裴行俭的机变,还有一次突出表现。当北面的东突厥又叛唐时,唐将萧嗣业屡战屡胜,因而产生骄傲情绪,放松警惕,被突厥兵借连绵雨雪天突然袭击大营,受了惨重损失。高宗特别任命裴行俭力行军大总管,带领丰州都督程务挺和幽州都督李文,统兵30 万,杀奔东突厥的巢穴朔州,到了朔州,裴行俭对部将说:“对待自己的将士必须诚恳,而对待敌人则‘兵不厌诈’。前不久,萧嗣业有勇无谋,所以遭受失败。我怎能蹈他的覆辙呢?”于是伪装了三百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五名壮士,一律手侍短刀强弩;而护送“粮车”的却是几百名老弱残兵。“粮车”慢慢前进。另外有几干名精兵,在粮车前方路旁险要处埋伏着,随时可以接应这数百辆“粮车”。突厥骑兵登上高处了望,见唐军的“粮车”来到,非常高兴,快速冲上前去抢夺,护送“粮车”的老弱残兵见敌骑冲来,立即散开逃走,任凭敌骑抢走“粮车”,突厥骑兵轻而易举地夺得“粮车”,个个喜出望外,跳下马来,让马匹去饮水吃草,军兵们便去车上取粮。车中隐藏的壮士突然杀出,挥动短刀一阵乱砍,突厥骑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便送了命。其余的突厥兵便拼命逃跑,又被埋伏在路旁的唐军几乎全部杀死。从此以后,突厥兵看见唐军往来的粮车,再也不敢接近了。唐军胜了一阵,前进到单于府北宿营。当时己是傍晚,众军在营帐四周掘好了堑壕。裴行俭左右巡视之后,忙令众将士把营帐移到高岗上去。众将说,安营已毕,不该再移动。裴行俭说:“你们到明天就会明白了。现在只管快快移营为妙!”众将士不敢违命,迅即移营。当天夜里,暴风骤雨突然降临,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到了黎明,众将士向下看,只见原来的营地,水深已达一丈有余,众人无不惊服裴总管。入帐一问缘由,只听裴行俭笑着说:“你们今后只管听我的命令就行了,不必多问缘由了!”雨停水退后,裴行俭下令急行军。到了黑山,突厥首领领兵前来接战。裴行俭下令筑垒固守,任凭敌骑前来冲阵,只许守,不许攻。直到敌军气馁,裴行俭这才下令,命令程李二将为左右翼,他自领中军,打开营门,冲了出去,三面包围,犹如天罗地网一般,把敌军罩住了。敌军头领奉职中箭被擒,另一敌酋泥熟匐还想逃脱,裴行俭大声呼喊:“活捉泥熟匐的,赏万两黄金!杀死泥熟目的,赏千两黄金!无论我军还是敌军,一样奖赏!”那些突厥兵正苦于无法脱身,忽然听见这道军令,便立即倒戈,把泥熟匐刺死,割下首级去请降,裴行俭决不失信,当即把一千两黄金发给敌兵,井用降兵为前导,直捣敌巢,突厥头领闻讯,吓得魂飞魄散,哪还敢抵抗,飞骑逃入狼山去了。裴行俭北伐平定东突厥,表明他深悟用兵之道,正如孙膑所说,“该集中就集中,该分散就分散”,“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按用兵需要,机动灵活指挥。裴行俭的用兵事例证明,孙瞑的论述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知识。
孙膑兵法·积疏解析
孙膑兵法·积疏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今昔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四库全书
- 「论语」
- 「周易」
- 「冰鉴」
- 「素书」
- 「明史」
- 「孝经」
- 「史记」
- 「周礼」
- 「尚书」
- 「左传」
- 「茶经」
- 「元史」
- 「礼记」
- 「心经」
- 「论衡」
- 「宋史」
- 「易传」
- 「晋书」
- 「六韬」
- 「汉书」
- 「华严经」
- 「镜花缘」
- 「罗织经」
- 「公羊传」
- 「传习录」
- 「太玄经」
- 「抱朴子」
- 「孽海花」
- 「阴符经」
- 「圆觉经」
- 「千金方」
- 「楞伽经」
- 「黄庭经」
- 「法华经」
- 「战国策」
- 「三国志」
- 「水经注」
- 「旧唐书」
- 「百家姓」
- 「伤寒论」
- 「商君书」
- 「红楼梦」
- 「水浒传」
- 「三字经」
- 「北齐书」
- 「山海经」
- 「新唐书」
- 「淮南子」
- 「搜神记」
- 「西游记」
- 「后汉书」
- 「千字文」
- 「金刚经」
- 「地藏经」
- 「弟子规」
- 「菜根谭」
- 「大唐西域记」
- 「神农本草经」
- 「徐霞客游记」
- 「声律启蒙」
- 「贞观政要」
- 「随园诗话」
- 「文心雕龙」
- 「濒湖脉学」
- 「朱子家训」
- 「幼学琼林」
- 「孙子兵法」
- 「老残游记」
- 「孔子家语」
- 「吕氏春秋」
- 「容斋随笔」
- 「聊斋志异」
- 「围炉夜话」
- 「笑林广记」
- 「资治通鉴」
- 「三侠五义」
- 「太平广记」
- 「颜氏家训」
- 「天工开物」
- 「世说新语」
- 「无量寿经」
- 「剪灯新话」
- 「醒世恒言」
- 「警世通言」
- 「小窗幽记」
- 「了凡四训」
- 「本草纲目」
- 「三十六计」
- 「陶庵梦忆」
- 「孙膑兵法」
- 「隋唐演义」
- 「封神演义」
- 「增广贤文」
- 「黄帝内经」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六祖坛经」
- 「梦溪笔谈」
古代诗人
- 「杜牧」
- 「李白」
- 「苏轼」
- 「杜甫」
- 「荀子」
- 「王维」
- 「李清照」
- 「白居易」
- 「李商隐」
- 「屈原」
- 「辛弃疾」
- 「孟浩然」
- 「陶渊明」
- 「曹操」
- 「王安石」
- 「苏洵」
- 「骆宾王」
- 「岑参」
- 「陆游」
- 「高适」
- 「贾岛」
- 「孟郊」
- 「李煜」
- 「秋瑾」
- 「曹丕」
- 「袁枚」
- 「刘邦」
- 「鲍照」
- 「韩愈」
- 「曹植」
- 「元稹」
- 「刘彻」
- 「孔融」
- 「苏辙」
- 「王勃」
- 「曾巩」
- 「王冕」
- 「王建」
- 「刘长卿」
- 「晏殊」
- 「唐寅」
- 「姜夔」
- 「秦观」
- 「柳永」
- 「解缙」
- 「李贺」
- 「杨慎」
- 「白朴」
- 「徐渭」
- 「纳兰性德」
- 「关汉卿」
- 「范成大」
- 「刘禹锡」
- 「马致远」
- 「徐祯卿」
- 「贺知章」
- 「欧阳修」
- 「柳宗元」
- 「顾炎武」
- 「苏曼殊」
- 「黄遵宪」
- 「龚自珍」
- 「谢灵运」
- 「武则天」
- 「黄庭坚」
- 「晏几道」
- 「杨万里」
- 「元好问」
- 「李世民」
- 「曾国藩」
- 「王昌龄」
- 「范仲淹」
- 「韦应物」
- 「温庭筠」
- 「钱谦益」
- 「陈子昂」
- 「文征明」
- 「祝允明」
- 「文天祥」
- 「周邦彦」